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书香保税】时代先锋的强国梦——第四期:低调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奋勇前行·科技强国

本期人物 · 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简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人物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其实,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那时中国的科研环境十分艰苦,实验室设备简陋,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任务时间又很紧迫。为加快提纯速度,课题组“土法上马”,用七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来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没有防护装备的科研人员接触大量对身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出现了各种程度的病状,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乙醚中性提取物有了,进行临床试验时却又出现了问题,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我当时心里很着急,因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实在不想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否则就要再等上一年。”屠呦呦说。为了确保青蒿素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屠呦呦等科研人员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住进了东直门医院,最终证明药品无明显毒副作用。

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既心疼又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为了不影响工作,屠呦呦咬牙把不满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送到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由于长时间骨肉分离,“女儿当时接回来时都不愿叫爸妈”,这也成为屠呦呦心中的愧疚。

1973年,青蒿素片剂在海南开始进行临床验证,效果却不理想。屠呦呦发现片剂很硬,怀疑崩解度出了问题,于是决定用青蒿素单体原粉直接装胶囊,病人血内疟原虫转阴,证实了青蒿素的疗效。

在屠呦呦顽强信念的带领下,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协作支撑下,课题组克服艰险,砥砺前行,圆满完成了抗疟中药研发的国家使命。1999年,世卫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在世界范围推广。

科学家说

● 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做”,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

●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期就先介绍到这里啦~

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