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展览预告|“鲁美全景画数字虚拟巡展”天津站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28日-11月24日


展出地点

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美术馆


巡展地点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

洛阳美术馆

江苏省文化馆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


支持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馆工作委员会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

天津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

阿登高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辽宁三源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现场


前言

鲁美全景画的数字巡展之维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策展人 李书春

  全景画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全景画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表现在其宏大的叙事主题,巨大的画面尺幅,合围式的的视觉结构等;全景画普遍性的意识形态体现在作品蕴含着对崇高性的追求,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对民族记忆的表现。从创作论和鉴赏论考察,作为叙事性绘画,全景画有别于其他任何独幅绘画,她是将绵延的文学性内容转换成同样具有时间性的视觉逻辑,我们在创作和欣赏全景画过程中,无法以固定的视角覆盖她的全景和全貌,这种视觉逻辑结构无法以平面瞬间的方式呈现,由此,沉浸式体验成为全景画另外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其诞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全景画艺术受欧洲,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的影响,题材聚焦于解放战争、革命故事和历史事件,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艺术形式营建了具有崇高感的艺术精神。为此,我国全景画的意识形态功能更为凸显,现存的全景画馆无疑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唤醒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众所周知,鲁迅美术学院既是我国全景画艺术创作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全景画研究的话语起始地和学术高地。我国现存的十幅大型全景画中,有九幅是由鲁迅美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完成。其中,包括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的《赤壁之战》,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的《淮海战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的《济南战役攻坚战》等经典佳作。近年来,围绕全景画艺术现象,鲁美获批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海内外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鲁美全景画既是鲁美人践行“艺术为人民”鲁艺精神的文化担当,也是新中国大型现实主义主题创作的艺术丰碑。鲁美全景画以宏大的视觉叙事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弘扬伟大的建国精神、唤醒民族记忆、树牢公民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通常全景画的设计、制作和展示与其建筑载体合二为一,二者无法分离,可以说全景画隶属于被称为全景画馆的建筑。由于全景画尺幅巨大,场馆固定,有些场馆年久失修,长期处于闭馆状态,如武汉赤壁大战全景画馆等,严重限制了公众与这些经典作品的直观互动。数字技术把全景画的不可移动性变为可能,为鲁美全景画数字虚拟全国巡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此次巡展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鲁美代表性全景画作品:利用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技术,重现全景画的全貌与制作过程,利用数字融合软件,多台高清激光光雕投影和数字设备,通过声,光,电等媒介营造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搭建观众与数字虚拟全景画互动体验的平台。巡展的价值是活化现实主义美术经典,让鲁美全景画再一次走近公众、走近人民。


展览现场


历史丰碑的数字升华

“美术” 杂志社社长 冀鹏程

  鲁迅美术学院此次携《攻克锦州》《清川江围歼战》《淮海战役》三幅全景画巨制,以数字虚拟沉浸式巡展的形式走向全国,不仅是一次艺术传播的盛举,更是一次对民族集体记忆与艺术经典生命力的深刻唤醒。

  新中国全景画的历史,几乎与共和国美术的成长同步。从1989年《攻克锦州》在锦州城下矗立起新中国第一座全景画丰碑,到《清川江围歼战》在丹东以雷霆万钧之势凝固抗美援朝的英雄史诗,再到《淮海战役》在徐州恢弘展现解放战争的战略伟力——这三幅诞生于鲁迅美术学院之手的杰作,早已超越了画布的边界。它们是以千米计量的历史长卷,是以吨计量的民族情感,更是以世代计量的精神坐标。鲁美以其深厚的现实主义根基与史诗般的艺术抱负,将烽火硝烟、铁血牺牲与历史抉择,熔铸为环绕观者身心的壮阔空间。站在画前,我们触摸的不仅是颜料与布面,更是新中国美术工作者用画笔为民族精神“定鼎”的磅礴气魄。

  然而,伟大艺术的终极使命在于抵达人心。这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全景画杰作,曾囿于其物理的宏伟与地域的固定,难以被更广泛的公众所亲历。这正是本次巡展令人振奋之处——它依托前沿数字技术,对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虚拟再现”与“沉浸式重构”。通过高精度数字采集、虚拟现实引擎与沉浸式声光电环境的融合,巡展将突破原作的物理藩篱,在五座城市的美术殿堂中“重生”。观众将得以“步入”锦州攻坚的硝烟战场,感受清川江畔围歼战的凛冽寒风,置身淮海战役的磅礴洪流。这种沉浸不仅是视觉的包围,更是历史的在场与情感的共振。技术在此并非目的,而是让经典超越时空限制、焕发永恒魅力的舟楫,是让历史叙事获得当代语境的桥梁。

  本次巡展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行动。它印证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前瞻视野——支持经典艺术以创新形态走向人民。它彰显了鲁迅美术学院作为“中国全景画摇篮”的使命担当——不仅创造历史,更主动肩负起传播、活化历史瑰宝的责任。当《攻克锦州》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开数字画卷,《清川江围歼战》的炮火在洛阳市美术馆回响,《淮海战役》的洪流席卷江苏省文化馆,直至汇聚于北京中华世纪坛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这五城联动的轨迹,正是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它将辽宁引以为傲的艺术名片推向全国,让地域性的文化地标升华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更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此刻,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三幅全景画原作,是矗立在共和国美术史上的巍峨丰碑,铭刻着先辈的奋斗与牺牲;而其数字化的巡展,则如同一次壮丽的涅槃,让历史的火焰以新的形态照亮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期待每一位步入这场巡展的观众,不仅能震撼于技术的魔力,更能沉浸于历史的深度,感动于艺术的伟力,最终将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礼赞、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内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

  愿这场穿越时空的沉浸之旅,让历史的回响激荡时代的共鸣,让艺术的薪火永续传承。


展览现场


全景画的美学实现

鲁迅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项目主持人 及云辉

  作为一种后起的艺术形式,全景画(Panorama)自18世纪后期诞生以来,迅速风靡西欧,又很快在俄国、美国、日本等国广为流传,直到电影、电视等新兴大众传媒崛起,方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消歇,最终于1950年代又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中国全景画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在组织上、技术上、艺术性上,还是在全景画的保存、维护及修复上都进入了世界先进的水平。

  从艺术分类上讲,全景画属于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作为现代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影响下的大众艺术,全景画从诞生之初,就显现着鲜明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特质和消费文化特征。同时,全景画其求真的审美追求、恢宏的气势、庞大的规模特别适合于对重大历史题材和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呈现和传播。

  从媒介上看,全景画是一种建立在三维空间的艺术,这也决定了“拟真”,即“最大限度地忠实于所呈现的对象”,成为其独特的审美品格。为了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全景画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用以加强自身的艺术效果。

  全景画在美学形态上,主要呈现为一种“崇高”之美。景观主题、历史及战争主题等是全景画的“擅长”。关于这些主题的美学叙事,主要表现为情节的选择与构置、叙事形态等方面。同时,全景画的叙事形态也以环形叙事方式和线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景画的创作一直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始终受到科技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又是多元的。全景画的审美实现实际上是一种创作与观赏之间的互动,“学会表现”与创造“自我”是全景画创作主体建构及审美实现相辅相成的两个面向。为观众提供“艺术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升华”、“历史的感悟”,是全景画实现其审美认知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全景画,不只是“一幅画”,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体与集体、艺术与科技的桥梁。它以磅礴之势讲述民族记忆,以细腻之笔刻画人性光辉。在老一辈鲁美人的努力下,中国全景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冉冉升起。传承的活化,是新一代鲁美艺术工作者为根脉的延续创新寻找历史的厚度,唯有在回望中明晰自我,在坚守中汲取力量,方能在未来延续辉煌,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展览现场


预告视频


展览组委会名单

项目负责人:及云辉

策展人:李书春

艺术顾问:沈习春

执行策展人:张鑫

展览统筹:张博、薛晓莹、张建元、叶子、马俊

沉浸式影像设计:吴翊楠、许毅博

平面设计:樊丁宜、李晋

画册设计:张璇

动态宣传:张月音

拍摄:孙小川、闫水田

展陈设计:张云辉、栾奕


策展团队

付巍巍、张贯一、李鹏鹏、赵梓旭

王腾、张诗纯、仇墨娇


沉浸式影像制作支持团队

多巴胺Tech-Art

鲁迅美术学院人工智能时代的互动艺术设计表现研究团队


学生团队

毛冠飞、刘滢、高鑫钰、毛怡诚、高昕彤、陈天意、张瑞航、严晨旭、俞名扬、李昂、邢诗萌、常书宁、李博宇、张羽欣、霍雨欣、何依敏、李柔萱


动态宣传制作团队

鲁迅美术学院“百年经典文学作品动漫创作与研究”团队


特别致谢

鲁迅美术学院全景画创作艺术家团队

《攻克锦州》:宋惠民、许荣初、高泉、杨克山、关琦铭、王铁牛、孙浩、李恩源,傅大力等。

宋惠民、许荣初、及云辉、张澎、付巍巍、李献吾、王希臣(2003年修复)

宋惠民、及云辉、李武、付巍巍、周福先(2017年修复)

《清川江围歼战》:宋惠民、任梦璋、许荣初、严坚、王铁牛、关琦铭、迟连城、王君瑞、孔凡平、李武、曹庆棠、田运忠、张言会、车蕾、刘明跃、傅大力、李恩源

修复名单:宋惠民、许荣初、及云辉、张澎、晏阳、李武、付巍巍、马德龙、苗福生(2003年修复)、及云辉、付巍巍、李方东、李未名(2020年修复)

《淮海战役》:李福来、晏阳、李武、曹庆棠、韦尔申、周福先、付巍巍、李献吾、孙兵、刘希倬。


文献支持

李丽露、李志刚、任绘、付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