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图书推荐】写给孩子的成长之书—《追星星的孩子》



用童话治愈伤痛,

用星光点亮希望。

这是一部让孩子学会勇敢,

让家长反思教育的成长之书!


馆藏位置:

2楼青少年阅读体验中心10排08列03层


热心慈善的社会活动家

昂加利·Q·劳夫

  英国作家昂加利·Q·劳夫(Onjali·Q·Raúf)不仅是备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积极投身社会变革的活动家。她毕业于牛津大学,在校期间专攻女性研究,扎实的学术背景为其后续的社会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毕业后,她创立了“Making Herstory”慈善组织,长期致力于女性权益保护工作。此外,她还深入难民营、家暴庇护所等一线场所,亲身经历与观察,积累了大量鲜活且真实的素材,这些经历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养分。

  她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生命中的沉痛经历——家族中一位至亲阿姨因家庭暴力不幸离世,留下两个孤苦无依的女儿。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不仅成为她心底难以磨灭的印记,更化作强大的动力,驱使她将严肃的社会议题融入儿童文学创作,试图从孩子的视角为世界传递温暖与希望。

  昂加利·Q·劳夫的处女作《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以难民问题为核心,凭借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思考,一举斩获“水石书店童书奖”等多个重磅奖项;另一部力作《追星星的孩子》则巧妙地以家庭暴力为暗线,深刻剖析现实困境,最终摘得英国“多样化图书奖” ,成为全球家长与教育者推崇备至的经典读物,以文学的力量持续影响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一场“追星”冒险,

揭开爱与疗愈的真相


  10岁的阿妮雅坚信,离世的妈妈化作了夜空中的星星。被送往寄养家庭后,她偶然得知天文学家发现新星并公开征名,认定这就是妈妈的化身。为守护心中的念想,阿妮雅与寄养家庭的伙伴们制定“午夜计划”,骑行穿越城镇,奔赴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书中以儿童视角巧妙隐喻残酷现实:用“挪家具”暗示家暴,借妈妈设计的“捉迷藏游戏”埋下线索。直到故事尾声,真相才缓缓浮现——母亲为保护孩子长期隐忍,最终不幸离世。而寄养家庭给予的包容与自由,成为孩子们抚平创伤、重拾希望的温暖港湾。

  冒险与温情交织碰撞,书中既有孩子们骑单车奔赴天文台的热血童趣,又有对家庭暴力议题抽丝剥茧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家长和孩子既能共享奇妙冒险的欢乐,也能借此展开深度对话,十分适合8岁以上亲子共读。


给孩子勇气

给家长启示


  阅读本书,能助力孩子实现多维度成长:在坚韧与同理心的培养上,阿妮雅与伙伴们的冒险历程生动诠释了友谊的珍贵、勇气的力量和责任的担当,引导孩子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情感认知层面,书中以“星星”隐喻死亡与离别,帮助孩子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直面悲伤,学会用爱疗愈内心的伤痛。

  对家长而言,本书同样具有深刻启示:它以细腻的笔触揭示语言暴力、控制欲等“隐形暴力”对孩子心灵造成的深远伤害,警示家长提高警惕;同时,书中寄养家庭“无条件的爱”与原生家庭压抑氛围的鲜明对比,促使家长反思教育方式,重视尊重孩子的情绪表达,给予孩子更温暖包容的成长环境。

  本书作者以十岁孩子的纯真口吻,用温暖质朴的语言,将家庭暴力、儿童心理创伤、社会福利及自我治愈等沉重话题巧妙融入故事。读者在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同时,能从中感悟面对困境的勇气与智慧。书中以柔和的叙事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复杂现实,学会正视内心伤痛,获得自我疗愈的力量 。对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尤其是希望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家庭暴力的家长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礼物。


(以上图文来源于书籍,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青少年阅读体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