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书香保税】中华好家风——诚实守信,美德传承



中华好家风

小编说

  点燃一盏灯,铺开历史的画卷。千年的时光悠悠,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大江奔流。生命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有一些生命怀着永久的信念走出了发黄的线装书,走进了永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好的家风经过家族一代代相传沿袭下来,本期中华好家风将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家风“信”。

  诚也。从人从言。会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息晋切

释义

  信(拼音:xìn,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名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邓析子·转辞》

  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信”的历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在先秦,所谓“诚”主要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主要是“真实”、“诚实”和“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

  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古人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谨而信”(谨慎和诚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的。《春秋谷梁传·僖公22年》中记载:“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孟轲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他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陆象山则强调“忠信”,认为“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信”在历史上的变化与地位,接下来跟随小编通过“言而有信的赵柔”和“晏殊立信”两个小故事进一步了解一下“信”。

言而有信的赵柔

(扫描二维码,观看言而有信的赵柔)

【言而有信的赵柔】

品读

  故事中的赵柔拾金不昧,令人敬仰。后来在卖铧的过程中,赵柔又不因有利可图而违背自己的话,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种精神更是为后人所传颂。人的一生就要向赵柔那样,信守诺言,不要有利可图就不讲信用。先做人后做事,诚信是我们的立世之本。凡出言,信为先,经商当以诚信为本,厚德才能载物,不能只顾眼前的小利,忘记做人的大义。“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赵柔的“一言”可以作为古今信义经商的典范。

晏殊立信

(扫描二维码,观看晏殊立信)

【晏殊立信】

品读

  人们可能不会羡慕智力超群的人,但肯定会敬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故事中的晏殊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情况下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以诚待人,结果既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又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像晏殊一样说一不二的人,一个讲诚信的人。

  鲁迅曾说“诚信,为人之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诚信,诚信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诚信是美德,也是财富。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诚信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诚信是衡量人内在美的一种标准。诚实守信是崇高的美德,诚实赢得赞誉和尊敬。

文章图片出自网络

部分文字选自图书《中国好家风》

-END-

小朋友,我们下期再见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