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器乐之声】中国民族乐器——唢呐和管子




中国民族乐器

曲小腔儿大 乐奏一枝花--唢呐



■ 唢呐

  唢呐,中国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

913acaa548d42f5849087bebf28f2c01.jpg

96ae55620e2ec2725aeae8ce1c8713b1.jpg



唢呐 ■

  唢呐传入我国以后,它那高亢嘹亮的音色和很大的音量使它立刻被军乐所采用。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清代是戏曲发展的高峰时期,唢呐成为许多剧种的重要伴奏乐器,许多戏剧的过场牌子都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明、清时期,民间的器乐合奏已十分流行,并已形成一些固定的组织形式。在许多乐种中,尤其是北方的吹奏乐一类的乐种,如陕西鼓乐、冀中管乐、山东鼓吹、山西八大套、河北吹歌、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等之中,唢呐都是重要的乐器之一。

  唢呐的种类很多,传统的分类是按管的长短,可分为五种二十二个规格。五种是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和海笛,二十二个规格是从6.5寸到1尺7寸,每5分一个规格。小唢呐,音色柔和,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中唢呐,音色也很柔和,但音量较小唢呐大,多用于歌舞伴奏。大唢呐,音色较低沉,音量也大,一般用来吹奏比较大型的乐曲。柏木杆,音色清脆明亮,多用于吹奏小调和咔戏。海笛,音色高亢尖锐,多用于器乐合奏。


名曲鉴赏

《小开门》

《抱龙袍》

《百鸟朝凤》



一管妙清商  纤红玉指长--管子


f151a192dbc02599e24d9cd533224cca.jpg


管子 ■

  管子又称作管、笳管,因为它“以芦为哨”(《明会典·大乐制度》),又名“芦管”。在中国古代称为“筚篥”或“芦管”。其构造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经过变化发展,管子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管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小管、中管、大管、双管。

9b5080bf7761d24b14c5307db5dcf5bf.jpg

10f0612fee9b908344fd2bcb57bcf28b.jpg


■管子

  无底的管大概出现在东汉时期,东汉大音乐家蔡邕《月令章句》曰:“管者,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它很可能是和从西域传入的筚篥结合而成的。

南北朝时期,与西域的交往大大加强,西域各国的音乐和乐器也大量传入。由于管的音色高亢明亮、质朴粗犷,所以很受朝野要士的欢迎,成为很重要的合奏和独奏乐器。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鼓吹乐队画像砖上,就有吹管的图像。

  到唐代,管不仅在十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公私饮宴聚会中也经常用于合奏或独奏,出现了许多吹管的名手,如李龟年、尉迟青、王麻奴、安万善、黄日迁、刘楚材、尚陆陆、史敬约等。

  到了宋代,筚篥更是经常用于独奏,或在乐队中作为领奏乐器,所以又有“头管”的美称。

  到了明代,管不再用竹,而改用乌木做管身,并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以后,管在北方民间广为流传,在河北吹歌、山西八大套、西安鼓乐、山东鼓吹乐、福建十番及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许多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乐队中,管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研制成功加键管,大大提高了管的表现力。


名曲鉴赏

《江河水》

《放驴》

《离骚》


(以上图文及视频来源于图书《中国民族音乐鉴赏》及网络,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电子阅览室